新闻当前位置: >新闻

湘绣“触电” 非遗传承另辟蹊径【444期】

2018-02-05

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宁莎鸥

        近日,中国首部湘绣电影《国礼》已经完成上映前的准备工作。另据介绍,还有多部以湘绣为主题的IP也纳入了开发日程。湘绣源远流长,新时代下在找寻新的发展路径——打造影视IP,运用大众媒介、流行文化获得更大的空间。在互联网+时代,以湘绣为代表的非遗技艺纷纷“触电”、当网红,甚至结合新兴AR技术,求新求变之下,非遗传承能另辟蹊径,焕发新光彩吗?

      首部湘绣电影《国礼》即将上映,多部IP有望开发  

         中国第一部湘绣电影《国礼》筹备多年,目前已拿到了允许公映的“龙标”,进入上映倒计时。


《国礼》女一号演员杜鹃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第一次访问苏联。当时适逢斯大林七十寿辰,毛泽东精心准备一系列寿礼,湘绣《斯大林》画像排在第一号。此前的1949年初夏,大家便开始筹备礼物,湘绣《斯大林》画像更是重中之重。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时的湘绣产地湖南还在国民党手中,这么重要的礼品如何置办?而当时湖南还没有斯大林的照片,怎么绣?在艰难的局面之下,处于地下工作状态的中共湖南省工委秘密引入了斯大林像,并联系了位于长沙偏僻处的铜官裕丰绣庄,终于完成了任务。电影《国礼》的故事正根据这段传奇改编而来。

   说起这部影片,电影出品人、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湖南湘绣城集团总经理曾应明也深感“追梦”不易:“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拍摄一部湘绣电影的夙愿,如今,我算是完成了30年前的一个心愿。推广宣传湘绣,矢志不渝。”


在《国礼》中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右)展示湘绣作品

    近百年来,湘绣多次走出国门,享誉世界,近现代许多重大历史场合闪亮登场。孙中山十分喜欢湘绣,在宋庆龄的陪嫁品中,有一床《百子图》湘绣被面,孙中山对其爱不释手。
   曾应明为记录、推广湘绣,精心创作了湘绣小说三部曲,第一部《荷鹤图传奇》和第二部《芙蓉坊密码》已出版上市,而第三部《绣坊街档案》也已完成。《国礼》的故事正是来自于《芙蓉坊密码》。三部曲中当然不止这一个故事,关于湘绣的精彩故事也不止这三部曲。
   在曾应明心中,还有更多关于湘绣的故事值得搬上银屏。用流行的概念来说,湘绣也可以打造故事大IP,像“星战宇宙”“漫威宇宙”那样,创造出一个“湘绣宇宙”的故事系统。
    曾应明介绍:“电影《国礼》上映之后,我还会去完成更多关于湘绣的电影、电视剧和歌舞片。目前,《大绣庄》的剧本已经在创作和讨论之中,我希望通过一个长篇电视剧,去展示湘绣发展的全程。倾注心血于湘绣这么多年,我还觉得歌舞片是很适合湘绣的一种表现形式,未来我还打算拍摄像《刘三姐》那样的歌舞片,通过歌舞画绣的结合,展示湘绣的魅力。小说三部曲中更多的故事未来都有可能被拍成电影、电视。”
     对湘绣有着难以割舍情怀的曾应明很看好湘绣影视的未来,而事实上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引入对湘绣产业的发展、湘绣文化的传播也起着特殊的作用。《国礼》请来了唐国强、杜鹃等知名演员出演,影片在湘绣城取景的时段,湖南湘绣城游客暴增。电影拍摄期间相关湘绣产品3个月的销售额已经与2016年全年的销售额持平了。而借由投拍这部影片,湘绣城的认可度也飞速提升,带动了外贸出口的增长。其中有位国外客户听说电影拍摄的消息,订货量从88万美金上升至200万美金。日本客户、美国客户都纷纷增加了订单。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多件织物,改写了湘绣的历史

  作为四大名绣之一,提起“湘绣”,湖南人自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湖湘织布绣衣的传统起于何时,恐怕有很多人就说不上来了。说起来,这其实也是长沙人耳熟能详的老掌故,湖湘刺绣的源头还得从马王堆汉墓说起。 1958年,烈士公园工地出土的战国木廓墓中就有两件绣花绢残片,上面绣有凤的图案,可见湖湘地区在战国时期就有刺绣的传统。《左传》中有言“衣必文绣”。而在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更是一连出土了“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等多件织物。
        “绢地长寿绣”在黄色绢地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穗状变体云纹和花枝纹。云纹的头部似如意,尾部似飘动的穗须。随葬的清单“遣策”记载这类图案叫“长寿绣”,它也因此得名。而“绢地乘云绣”则是以朱红、金黄、紫、藏青、绛红等多色绣线,绣出飞卷的如意头流云,以及在云中仅露出头部的凤鸟,象征“凤鸟乘云”。 
  马王堆出土的各类织物的出现表明西汉时期湖南地方刺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准,而其对湘绣的影响也持续至今。近日,在央视刷屏的《国家宝藏》节目“请”来了新湘博的多件国宝,其中就有一件辛追墓T形帛画。这件帛画虽非绣品,但也激发了观众对湘绣的好奇心,这档节目也成为“带货王”,让湘绣一度成为了馈赠装饰的热销单品。田自秉教授在《中国染织史》一书中指出:“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是自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了‘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湘绣的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
  诚如田自秉教授所言,清末民初,湖南民间刺绣吸收苏绣、粤绣精华形成了独特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湘绣”。
    清嘉庆十五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记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光绪三年《善化县志》卷十六“风俗”条也称:“省会刺绣者多,乡村习纺绩者众。”
  湘绣得到大发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得从“官用”说起。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清政府封赏了一大批湘军军官,这些新贵官员需用大量刺绣品以装饰身份,于是,适应这种需求的绣庄便在长沙应运而生。而官员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湘绣也从自绣自用转变成为商品,成为众人争相竞买的抢手货。
        1898年,长沙司门口成立第一家绣庄——吴彩霞绣庄。虽名为吴彩霞,但其创始者并不姓吴,而名叫胡莲仙,胡莲仙出身官宦之家,曾为曾国藩家的家庭教师。绣艺早负盛名。“吴彩霞”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根据婆家的姓氏“吴”,为自己的绣庄起的牌号。胡莲仙在创业伊始便早有雄心,湘籍精英冠盖天下,精致的湘绣品必定有一方市场,她在长沙创业不只是要一个聊以求生的饭碗,而是一个荫庇子孙的事业。
  事实如胡莲仙预料,她的绣庄火了。1903年,湖南巡抚赵尔巽把吴彩霞绣庄的绣品扫购一空,甚至连附近典当行所藏的绣品也没有放过。1905年,美国政府又特地托人采购湘绣。上世纪20年代末,长沙城绣庄就有32家之多。湘绣也蜚声全国,成为“最年轻”的“四大名绣”之一。
   而后,湘绣走出国门,获誉无数。1933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的百年进步博览会上,《罗斯福总统》绣像引起全场轰动,后被赠予罗斯福。1935年“西湖博览会”上,湘绣获得“唯一褒奖”赞誉,《猛虎大幅挂额》及《双马中幅挂额》备受好评。1982年,湘绣《百鸟朝凰》荣获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百花奖”,一举夺得湘绣全国“金杯奖”。1991年,湘绣旗袍《龙凤呈祥》荣获法国巴黎56屇时装博览会金奖,填补了我国服装在国际大赛获奖空白。2001年国庆52周年前夕,长沙市沙坪湘绣厂根据董希文同名油画精心绣制了湘绣《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由8名绣工历时14个月完成。2007年,湘绣《荷塘鹭色》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实现中国刺绣行业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2010年,湘绣《人民的总理》荣获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金奖”。近年来,湘绣作品还登上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创造了不少传奇。


        2006年5月20日,湘绣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绣收入非遗名录后,有多名湘绣大师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湖南湘绣城的绣工演示湘绣
        拍电影、做路演,“新玩法”的非遗重新绽放
  湘绣有着辉煌的过去,但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挑战。将湘绣作为元素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其实也开拓了一条新思路:在如今这个泛娱乐、互联网+时代,我们能不能用电影、电视等流行文化,网红直播等新兴技术,让更多人去认识、了解“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技艺与非遗文化?
     我们的邻居日本就经常用电影和动漫来推介自己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日本出品了以“落语”为题材的电影《落语物语》、《落语的红鳉鱼》和《昭和元禄落语心中》、《落语少女》等动漫。
   《落语物语》的导演就是一名落语师,讲述了青年落语师的成长历程、成名落语师夫妇的家庭琐事,折射出落语世界台前台后的方方面面。而《落语的红鳉鱼》则改编自落语艺人立川谈春的同名自传,讲述了立川谈春拜师落语家立川谈志学艺的成长经历,以及立川谈志师徒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师徒间的情感故事。“红鳉鱼”还特地请到了著名导演、演员北野武与偶像明星二宫和也出演师徒。其中二宫和也是日本著名的人气偶像,其影响力相当于中国当红的“小鲜肉”。 他的加盟也让更多年轻人关注起这部影片。通过一系列影视作品的宣传,不仅使落语这门传统手艺重回观众视野,甚至带动了年轻人学习落语的风潮。
   在中国,也不乏通过影视作品宣传传统手艺的例子。2016年,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就是当年的一部话题之作。《百鸟朝凤》是一首唢呐名曲,影片讲述了陕西小镇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以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唢呐也是非遗技艺的一种,这部电影上映时因为同行力挺引发了一波大讨论,不少人重新开始正视这些即将失传的手艺,也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发出了呐喊。那段时间,不少媒体甚至用“焦三爷”代指老手艺人。
   而在去年,一部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网上走红。三位主创历时3年,辗转23个省份,以“行走式记录”的方式将199位手艺人和144项传统手艺带到观众面前。该片在网上上线后引发热烈反响,众多网友争当“自来水”,四处推荐。有网友表示,自己“沉浸在中国的传统工艺里,一点都不想快进,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流传下去”。电视、电影对非遗技艺与传统文化的推广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非遗技艺穿越时空,经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下来,传统固然一直值得守护,但非遗艺人们并非墨守成规,他们也一直在求新求变,寻找着新时代的新方法来发展历史留下的瑰宝。将非遗融入影视剧,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是一种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创新结合产业与金融运作是另一种尝试。
   去年,在创谷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2017湖南首届非遗匠人创业创新大赛就闪亮登场,旨在“传承非遗瑰宝,寻找创新匠人”。
   本次大赛邀请了来自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作为现场项目的评审,共计吸引了300多个非遗项目创业团队参加。比赛模式与以往大家看到的非遗不同,非遗人不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现代化的项目经理人一样,身着正装,用精致的PPT和成熟的商业语言进行“路演”,讲述自己的项目计划与发展路径。而来自产品设计、电商平台的多方专家则根据自己的专业,评审们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语言犀利、点评麻辣,对参赛项目和团队的忠告中肯,让选手心服口服、受益匪浅。整个展演不像是一次非遗展示,而更像是一次选秀。大赛组委会依据创意、文化内涵、制作工艺、市场前景等进行评奖,分设前3、前10、前30选手奖,共提供价值3500万元的项目孵化、产品设计包装、项目品牌推广及产品商业化定制等。
   新形势下,非遗传承与发展获得了多种新路径。本次比赛承办方中匠文化创始人何洁表示,非遗产业化可以整合诸多社会资源,探寻多种模式:非遗+众筹、非遗+金融、非遗+电商、非遗+品牌、非遗+设计,从而形成非遗产业化的生态闭环。
   谈到非遗传承与产业化,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值得提及的例子。故宫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影响力,在官网之外,开通微博,运用互联网表现形态和语言去宣传故宫文化;把一些故宫的IP做成生动的APP展示给大众,如今已开发了《每日故宫》《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清代皇帝服饰》《故宫陶瓷馆》等8款APP,无论是界面、交互,还是配乐、文字都非常出色,在故宫文化传播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故宫还将很多文化元素做成衍生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售卖,销量都很可观。故宫通过多元化、创新性的模式实践着非遗产业化之路。而近日,以故宫为代表的多家博物馆齐齐登上《国家宝藏》,也让国宝和非遗文化成为“网红”,不但带动了观众逛博物馆的热潮,还成为最强“带货王”,带动了不少周边文创产品的热销。

   由此可见,只要找准切入点、拿捏年轻人喜好,非遗技艺文化在新时代一样不乏追捧者,也能穿越岁月,在今天重新绽放。

2018年2月4日《长沙晚报》第五版报道